摆事实,不讲道理:《哪吒闹海》幕后故事登陆《读库1701》

本文由 喵帕斯 发表于 2017-02-17 作者: 来源:中国国际动漫网
摘要: 摆事实,不讲道理:《哪吒闹海》幕后故事登陆《读库1701》,这次编发《哪吒》系列稿件,从约稿、沟通到通知发稿费,张立宪老师都亲力亲为,自始至终让我这个小白心里暖暖的。

2016年11月9日晚上,《读库》主编张立宪老师通过微博私信和我约稿,表示希望在《读库》上编发《哪吒闹海》系列稿件。我犯了下愣怔。《读库》,对于喜欢非虚构、喜欢杂志书、舍不下纸质书香的书友来说,它的分量是举足轻重的。

《读库1701》 (哪吒淘公仔为摆拍需要,买书不送玩具哈)


“用写一本书的力气来写一篇文章”

了解《读库》、喜欢《读库》的90后应该不会太多,而我很幸运地成为了它的读者。虽然算不上期期都买的铁粉,但《读库》的很多专题文章都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少我十分喜欢的前辈名家都曾为《读库》供稿。正因为这样,愣怔一会儿之后,我才不得不审视一下我这些稿子的“卖相”。

《想你时你在闹海——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幕后揭秘》系列的初稿在2014年10月就已经写好,本来是为空藏动漫资料馆项目团队制作专题片写的工作台本和解说词,但因为种种条件限制而搁浅。直到2016年9月,我才决定把它整理成文稿先发布在网络上。一来为两年的努力作个阶段性总结,二来给受访的前辈们一个交代。当然,也想知道大家是不是还对中国美术电影有热情,愿不愿意去了解这些历史细节(虽然不论反响如何我们都会坚持做下去)。但没有想到,这个系列真的在动画圈里掀起了小小的转发热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还不断会有网友催更,这给了我们团队很大的鼓舞。

《读库1701》选页


不过,这些稿子的问题我也很清楚,根据解说台本改过来的文字更注重专业性的阐述,即便进行过调整,还是基本停留在“说事儿”的层面,离预想中的非虚构叙事还差很远。为了照顾网络阅读习惯,行文时刻考虑着图文相配,每篇之间既要有关联又能独立成章,谋篇布局上考虑不周,有的地方就显得碎片化。这样的东西好意思上《读库》吗?更可况之前我们还把稿件的删减版友情提供给一家纸媒做过连载呢。但张立宪老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们并不介意这篇文章在其他媒体刊发过。它应该被更多的人读到。”


我不由得去思考大家喜欢这几篇文章的原因,可能正像张立宪老师经常说的那句话:“摆事实,不讲道理”,即“我们只希望你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至于它在你心中泛起的涟漪,希望能通过你的记录和传递,荡漾到读者心中,而描述涟漪本身,是我们不需要的。”我想这也正是《读库》的魅力所在。关于《读库》需要什么样的稿件,张老师在官网上也说得很明白:“我们想展示的,是才华的另一面:老老实实把自己想写的东西交代清楚,认认真真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琢磨个底儿掉,切切实实尊重读者的习惯和判断。”

《读库1701》选页


仔细想想,是这么回事,几篇小文章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因为关于中国美术电影的扎实、严谨的一手资料太缺乏,我们只是多用了些日子,多下了些功夫而已。“用写一本书的力气来写一篇文章……当动笔的时候,你心里有着一定的谦卑和热忱。”我们的确是这样做的。既然这几篇文字能够入得《读库》法眼,那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我当即承诺张老师,用最短的时间对稿件的结构进行调整、修改,然后交给他来编发。


故事里的故事

改稿的过程中,我不由得找出我最珍视的几期《读库》翻了翻,勾起了许多往事,现在想起来挺有趣。


最早知道“张立宪”这个名字,不是因为《读库》,是因为《我的团长我的团》(我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的铁粉)。就是李晨扮演的那个在小说版中抢走小醉在电视剧中苦逼毁容又挂掉的“张立宪”。后来从编剧兰小龙的访谈中得知,三次元的张立宪老师就是他的朋友,并说张老师一直等着他把自己写进作品里,于是才有了李晨扮演的那个张立宪。好吧,后面还有更神奇的事情。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张立宪” 李晨饰

2012年9月,我进入大学。到校第一天下午没军训,室友们集体扎进网吧LOL。不玩游戏的我百无聊赖,就想找部电影看。之前在杂志上看了一篇介绍《神探亨特张》的文章,了解到这是一部和商业警匪片路数不同的文艺片,而且里面的演员都是业余的,其中的男主就是张立宪老师扮演的。然后,我大学入学的第一天下午就是看着《神探亨特张》度过的。那会儿还没啥理论水平(说得好像现在有似的),看完也说不出多少道道,反正观影过程中接受着一种焦虑和忧患,看完之后也觉得挺耐琢磨。里面的表演很舒服,就是平时过日子的状态,准确地说就不像在表演。后来张立宪老师说:“(我们的)演技不是好与坏的问题,而是有与无的问题。没错,我们也许演不了多么好,但至少不会像专业影视演员那么糟,我们不过火,不抖弄,不试图时刻提醒观众:瞧,我有演技。瞧,我会演戏。”在此之前我已经知道了张立宪是谁,但一直没看过《读库》。

 电影《神探亨特张》剧照


上大学后,我迷上了中国动画史,大一基本完成了常识储备。在搜山检海般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读库》闯入了我的世界。《读库0604》上刊登的《一部动画片的诞生》和《我的<大闹天宫>》这两篇文章流传很广,比较详实地记录了《大闹天宫》的创作过程,也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靠谱的关于《大闹天宫》的专题文章(虽然个别史料引用有误),对我后来的写作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万万没想到,4年之后,《读库》会因为《哪吒闹海》而向我抛出了橄榄枝。

图7、8 《读库0604》选页

《读库0702》上关于“上译配音”的一系列文章也很为人称道。《上海配音往事》对译制片时代和译制片名家作了评介,对那个时代和那群人饱含深情的朋友读后一定共鸣强烈,对于懵懂的小白来说也是一篇不错的科普文;《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是纪录片《译制片回眸》的文字补充版和拍摄花絮;《活着,还是不活——中国译制片问题讨论会记要》中,汇聚了苏秀、曹雷、李梓、童自荣等配音名家的发言,也有崔永元、史航这样的骨灰级粉丝参与讨论,关于译制片“活与不活”的问题,大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意见,不少精彩段落我恨不得抄在本本上背下来……这期《读库》对我后来写《哪吒》系列的稿子有直接的帮助。

图9、10 《读库0702》选页

几年前,过世近半个世纪的美术大师张光宇又开始受到关注。2011年,画家黄苗子将自己获得的“中华艺文奖”奖金一百万元全数捐赠给人民美术出版社,专款用于《张光宇集》的出版和宣传推广——这也是黄苗子和叶浅予、张仃、丁聪、郁风等师承于张光宇的画家们多年的夙愿。时间再回到2009年,那年《读库》出品了一款纪念张光宇作品的本子。卷首是黄苗子先生的《张光宇的艺术精神》一文,本子里则穿插着张光宇早期的精美插画。这些汇集了传统线描和民间版画趣味的装饰插画,和《读库》简直是绝配。我买了两本,一本送给高中教我画画的恩师,一本自己留着。反正我是不信谁会舍得用这本子涂涂画画。

图11、12 张光宇作品纪念笔记本 “读库”2009年出品

后来又买了“读库”翻译引进的《<功夫熊猫>艺术设定集》,从开本到排版都忠实于原版。精装版的《巴黎烧了吗》现在是我的枕边书,很喜欢70克瑞典环保纸的清香,早上不用睁眼,闻着味儿就能摸到书的位置。

图13 《巴黎烧了吗?》 精装版 策划编辑:张立宪 

这次的《读库1701》还是我捧起的第一本改版后的《读库》。开本变小了,也轻了很多,习惯了旧版的《读库》,总感觉不适应。了解到《读库》改版也是顶着不小压力的,换个角度想想,分量轻了,更小巧了,随身携带倒是方便了很多。

“摆事实,不讲道理”

这次编发《哪吒》系列稿件,从约稿、沟通到通知发稿费,张立宪老师都亲力亲为,自始至终让我这个小白心里暖暖的。电话里头回听到那个在电视、电影和网络视频里出现过的浑厚男中音时,还真有点小激动呢。也特别感谢编辑校对过程中,编辑杨雪姐对一些细节的求证和沟通,还有后续的帮助。听说《读库》的同仁们看了这几篇文字后,纷纷重温了《哪吒闹海》,这个可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了。

这次《读库》的约稿对我们既是认可,也是“成全”。《哪吒闹海》专题的采访已经结束两年,当初我们承诺受访前辈会尽快拿出成果请他们“验收”。虽然期间也有出版社约稿,但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也不愿仓促付梓。这次《哪吒》系列稿件登陆《读库1701》让我们长吁一口气。与团队成员商议后,我们决定将一部分稿费换成书,回馈给接受过采访的前辈们。其实这次刊行的版本我们并不满意,远没有达到预期。时间紧张,水平有限,只能先这样,以后有机会重写一次。


2017年,空藏动漫资料馆项目团队还是踏踏实实做事,继续开展采访。同时,由我执笔的关于动画史的新书稿也在计划中。还是说人话,还是建立在口述历史和文献档案的互证上,还是为大家好好讲一个非虚构的故事。这次要写的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很多,第一次这么干,希望能够玩得转。争取在2018年和大家见面吧。


空藏动漫资料馆

联合创始人 傅广超

2017年2月15日


本文标题:摆事实,不讲道理:《哪吒闹海》幕后故事登陆《读库1701》
本文地址:https://www.chncomic.com/zonghe/41830.html